close
鐘山為何能作為南京的別稱?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後,毛澤東同志在北京西山別墅欣然寫下瞭《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著名詩篇,首句詩中的“鐘山”指的就是南京。鐘山為何能作為南京的別稱?且聽南京地方史專傢盧海鳴博士細細道來。



明代郭存仁編繪《金陵八景圖卷》第一景鐘阜祥雲。(選自南京出版社《老風景畫南京舊影》)



清代徐藻編繪《金陵四十八景》之第四十景靈谷深松。(選自南京出版社《老風景畫南京舊影》)

地理符號南京地區群山之首

鐘山歷來被認為是南京地區群山之首。它的形成年代極為久遠。1927年,翁文灝在《中國東部中生代以來之地殼運動及火山活動》一文中指出,在侏羅紀末、白堊紀初(距今約一億年前),以河北燕山為中心的地殼運動——燕山運動,初步奠定瞭中國東部的現代地貌,形成瞭寧鎮山脈。到瞭大約1000萬年前,南京段長江、秦淮河、金川河、滁河才相繼形成。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鐘山是南京城市的源頭,是南京文化的根。

鐘山古名金陵山,楚國的金陵邑、南京的古稱“金陵”都是因其而得名。漢代稱作鐘山,三國孫吳時改稱蔣山,東晉南朝時稱作紫金山、北山,明朝時稱作神烈山。

鐘山一名是來源何處?據蔣少華《鐘山歷代稱謂考》一文引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卷14《金部》:“鐘,酒器也,從金重聲。”又引段玉裁註:“古者此器蓋用以貯酒,故大其下,小其頸,自鐘傾之而入於尊,自尊勺之而入於觶,故量之大者亦曰鐘,引申之義為鐘聚。”由此,認為鐘山乃因山形與古代酒器“鐘”相似而得名。

鐘山是寧鎮山脈的主峰,山體呈東西走向。東西長7.4公裡,南北寬3公裡,蜿蜒起伏。鐘山有三峰:主峰居中偏北,故又稱北高峰,海拔448米,是南京的最高峰;第二峰偏於東南,名中茅山,海拔360米,中山陵在其南麓;第三峰偏於西南,由於太平天國曾在山上築天保城,故稱天保山,海拔250米,著名的紫金山天文臺即建於此山頂上。鐘山山勢雄偉險峻,略呈弧形,弧口朝南,蜿蜒如龍。山脊的走向以北高峰為轉折點,東段走向東南,止於馬群;西段走向西南,經太平門附近入城,餘脈向西斷續延伸為富貴山、九華山、雞籠山、鼓樓崗、五臺山,抵清涼山,成為南京城內秦淮河和金川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

古代鐘山曾被譽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地位十分顯要。南朝劉宋時,山謙之在《丹陽記》中寫道:“京師南北並連山嶺,而蔣山岧嶢嶷異,其形象龍,實作揚都之鎮。”“京師”和“揚都”指的都是南京。“揚都之鎮”意思是鐘山是南京的主山。

20世紀20年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盛贊古都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中山先生所說的“高山”無疑指的就是鐘山。可見,南京之所以能成為偏霸之都乃至統一王朝的都城,與鐘山密切相關。

政治符號見證歷代帝王雄圖霸業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既是統治者生前活躍的舞臺,又是他們死後的歸宿地。鐘山見證瞭歷代帝王的雄圖霸業,見證瞭十朝故都的興衰更迭,在成全歷代帝王夢想的同時,也成就瞭自身的盛名。

吳大帝孫權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是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死後葬在鐘山之陽的孫陵岡,也就是今天的梅花山。如果說孫權在三國鼎立時代,因“鐘山龍盤”而定都南京,改變瞭南京城市發展軌跡的話,那麼他死後葬在梅花山則確立瞭鐘山作為金陵第一名山不可動搖的地位。

東晉11個皇帝中,有5個皇帝的陵墓,即晉康帝司馬嶽崇平陵、晉簡文帝司馬昱高平陵、晉孝武帝司馬曜隆平陵、晉安帝司馬德宗休平陵、晉恭帝司馬德文沖平陵,均在鐘山之陽,也就是今天的富貴山之南。東晉王朝與孫吳政權皆屬於分裂時代的地區性政權,如果說這些政權的統治者選擇鐘山作為歸宿地是權宜之計的話,那麼,統一的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和中華民國的開國者孫中山不約而同選擇鐘山,則完全是發自內心對鐘山的崇敬。他們的選擇強化瞭鐘山的政治地位。

明朝時期,因開國皇帝朱元璋、太子朱標以及一批開國功臣均葬在鐘山,鐘山成為皇傢禁地。被朱元璋賜葬在鐘山之陰的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墓葬,以及太子東陵,與明孝陵一起顯示瞭鐘山非凡的政治地位。

民國時期,鐘山成為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長眠地。封建帝王將相與反對封建帝制的民主革命先驅相伴而眠,給鐘山增添瞭無限的魅力。此後,國民黨元老譚延闓、廖仲愷、范鴻仙,以及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航空烈士等相繼安葬在中山陵周圍。

此外,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南京的統一王朝——明朝,將皇宮選定在鐘山之陽,凸顯瞭鐘山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明太祖在修築四重城垣的時候,有意識地將鐘山圈入外郭之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明朝起,鐘山已經成為南京城內之山。鐘山腳下皇宮裡上演的一幕幕政治活劇,使鐘山與政治有瞭更加緊密的聯系。

宗教符號六朝山中有約70座寺廟

俗話說:“天下名山僧占多。”鐘山也不例外。六朝時期,建康是與北魏洛陽齊名的我國兩大佛教中心之一,而鐘山之中就有寺廟70座左右,占整個建康城的七分之一,可謂佛教名山。其中著名的有開善寺、靈谷寺、定林寺、大愛敬寺、延賢寺、竹林寺、道林寺、宋熙寺、飛流寺、頭陀寺、半山寺等。此後,歷代鐘山寺廟香火不絕。明代的靈谷寺是南京三大剎之一,朱元璋親題“第一禪林”匾額。至今靈谷寺仍是南京著名寺廟之一。

道教也離不開鐘山。紫霞洞就是道教的遺跡,原名說法洞。據《雲笈七簽》記載,全國共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紫霞洞即道書中所說的“第三十一洞天”。元末道士周顛隱居洞中,朱元璋做皇帝後,封他為紫霞真人,洞也因此得名。紫霞湖就是因紫霞洞而得名。

鐘山還是民間宗教的聖地。在六朝建康形形色色的神廟中,以鐘山蔣帝廟最富有代表性。蔣帝廟是供奉鐘山之神蔣子文的神廟。民間盛傳他掌握著人間生殺予奪的大權,具有不可褻瀆的神威。由於蔣子文在民間有很大的影響,統治者可以利用他在民間樹立自己的神聖地位;又由於蔣子文是封建朝廷的功臣,統治者又可以利用他宣傳向封建統治者效忠的思想。因此,他在眾多的民間鬼神中脫穎而出,成為官方和民間共同祭祀的對象,最終成為南京城的保護神——城隍。直到民國時期,鐘山北麓還有供奉蔣子文的蔣王廟。如今,廟雖不存,但“蔣王廟”這個地名卻流傳下來。

生態符號梁朝時期就已是樹木蔥蘢

南京的綠化從六朝開始,迄今已延續瞭1600餘年。盛世的鐘山,蓊鬱蔥蘢;亂世的鐘山,童山翟翟。鐘山作為南京的生態符號,經歷瞭血與火的洗禮。

六朝建康周圍的山林以鐘山地位最為顯要。對於鐘山,六朝統治者重點進行瞭綠化。《金陵地記》雲:“蔣山本少林木,東晉令刺史還都,種松百株,郡守五十株。”又《輿地志》雲:“鐘山本少林木,宋時使諸州刺史罷職還者,栽松三千株,下至郡守,各有差焉。”兩條史料記載的種松數量雖有矛盾,但指的應是同一件事情。這兩條史料表明:從東晉時期開始,封建政府已命令從外地回京的官員在鐘山種植一定數量的樹木瞭。正因為如此,到梁朝時期,鐘山已是樹木蔥蘢、佛寺如雲。陳朝時期,陳後主與大臣張譏遊玩鐘山,曾經以山上的松枝取代麈尾,故詩人梅摯有“千松麈尾”之句。

明朝南京鐘山是皇傢陵寢所在地,禁止百姓樵割。洪武初年,為制造運輸糧食的海船和防倭戰船,在鐘山之陽設立棕園、漆園和桐園,種植棕、漆和桐樹各千萬株。

清朝前期鐘山上依然是林木茂盛。太平天國期間,由於清軍和太平軍連年鏖戰,鐘山林木焚毀殆盡。

民國初年,金陵大學裴義理教授聯合中外人士組成義農會,組織貧民墾荒造林。1917年至1928年,江蘇省立第一造林場負責造林事宜。1929年,孫中山先廚房油煙處理生奉安中山陵之後,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接管造林事宜。經過民國38年的苦心經營以及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精心維護,鐘山由荒山禿嶺變成樹木繁茂的森林。

據王鵬善先生主編的《鐘山志》記載:如今的鐘山,森林面積達3.5萬畝,有各類喬、灌木700餘種(其中古老的珍稀樹木資源共47種924株),禽鳥類80多種,昆蟲600多種,已經成為動物的樂園、植物的王國,被稱作是南京的靜電機保養“綠肺”,是南京生態文明的示范地。

文化符號頻頻出現在文人墨客詩文之中

鐘山更是歷代文人騷客躑躅流連的地方,東晉謝尚,南朝宋雷次宗、劉勔,南齊周顒、朱應、吳苞、孔嗣之,梁朝阮孝緒、劉孝標,唐朝韋渠牟,宋朝王安石等,皆隱於此。尤以“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傢”王安石最具代表性,他的《遊鐘山》流露出瞭對鐘山的摯愛:“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在我國文學史上,鐘山以其獨特的地位,頻頻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文之中,並催生瞭大量的山水詩、懷古詩和遺民詩。

唐朝李商隱《詠史》:“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

宋朝仲殊《訴衷情建康》:“鐘山影裡看樓臺,江煙晚靜電機推薦翠開。六朝舊時明月,清夜滿秦淮。寂寞處,兩潮回,黯愁懷。汀花雨細,水樹風閑,又是秋來。”

宋朝陸遊《遊定林寺即荊公讀書處》:“鐘山已在萬山深,更過鐘山入定林。穿盡松杉行盡石,一庵猶隔白雲岑。”

以鐘山為題的詩文就更多瞭。如南朝孔稚圭《北山移文》、沈約《鐘山詩應西陽王教》、徐伯陽《遊鐘山開善寺》,唐朝白居易《贈鐘山韋處士》,南唐李建勛《鐘山避暑》,宋朝王安石《鐘山晚步》、蘇軾《同王勝之遊鐘山》、楊萬裡《早炊新林望見鐘山》,元朝薩都剌《鐘山曉行》,明朝劉基《侍宴鐘山》《鐘山漫作》,顧起元《鐘山望孝陵》,清朝鮑夔生《踏莎行經鐘山過靈谷寺看梅》等。

名勝符號明代“鐘阜祥雲”名列金陵第一景

南京是一座充滿魅力的城市。巍峨的鐘山,逶迤的秦淮河,蜿蜒的明城墻,豐茂的林木……其中任何一景都足以令人陶醉,而在南京這座古都中,鐘山呈現給世人的是異樣的風采。

鐘山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降水豐富。不僅自然景觀優美,而且人文景觀迷人。

元朝胡炳文《遊鐘山記》稱:“江以南形勝無如昇,鐘山又昇最勝處。”“昇”就是南京,唐朝時南京一度稱昇州。

明代萬歷年間,郭仁《金陵八景圖》中,將“鐘阜祥雲”列為金陵第一景。

明代天啟年間,朱之蕃編、陸壽柏繪《金陵四十景圖像詩詠》不僅將“鐘阜晴雲”列為第一景,還增加瞭“靈谷深松”(列為第二十五景)。

清代康熙年間,高岑編繪《金陵四十景》,將“鐘阜山”列為第一景,“靈谷寺”列為第三十三景。

到瞭清朝宣統年間,徐藻編繪《金陵四十八景》,將“莫愁煙雨”列為第一景,“鐘阜晴雲”被降為第十景。這顯然與改朝換代後鐘山的地位下降有關。但在該書中除瞭有以往的“靈谷深松”(列為第四十景)景點外,又增加瞭一處鐘山范圍內的人文景觀“商飆別館”(列為第四十三景)。

清朝吳敬梓《金陵景物圖詩》24首,現存23首,其中第11首詠靈谷寺,第23首詠鐘山。

如今,在方圓31平方公裡的鐘山風景區內,中山陵、靈谷寺、明孝陵三大核心景區分佈著各類名勝古跡200多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6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說到南京,人們很自然就會聯想到中山陵、明孝陵。正如說到北京,人們就會聯想到故宮、長城、圓明園。以中山陵、明孝陵等為核心的鐘山風景區已經成為南京的象征。512F59CA568BB2D0
arrow
arrow

    rrz911vv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